石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一般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常見雕刻石材,有花崗巖、青石、漢白玉等石材。石碑既有記事、記人的功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就具有記載歷史的價值。由于書寫文字的紙張、布絹以及早期的竹簡、木簡都沒有石材堅實,所以盡管石碑文字不可能長而全,但它仍具有驗證和補(bǔ)充歷史的重要作用。
石碑作為紀(jì)念物或標(biāo)記的豎石。多鐫刻文字,意在垂之久遠(yuǎn)。碑是立在宮殿、陵墓或寺廟中記事的石塊。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
1、碑首早期有圓首形和尖首形兩種。這大約與周代琬圭和琰圭兩種禮玉有關(guān)。自魏晉以后碑首逐漸發(fā)展成盤蝻紋裝飾浮雕。
2、碑身是碑的主體部分。一般是豎長方形的巨石。碑的正面叫“碑陽”。以刻文字為主。古代刻碑的通例是碑額為標(biāo)題。采用隸書體。稱為“題額”;采用篆書體的。稱為“篆額”。碑的背面叫“碑陰”。
3、碑座是安放碑身的石座,稱為“趺”。早期的趺座為簡單的長方形,四面各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
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去世后都要立碑,并且要在上面刻死者姓名,經(jīng)歷事跡,墓碑一般以石質(zhì)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屬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墓碑盛行于漢、唐,以后成為定勢。
傳統(tǒng)立碑
從古至今,人們偏愛立碑居多,這種墓碑幾乎占據(jù)了中國現(xiàn)存墓碑總量的百分八十以上。這種碑型的造型為長方形,短邊部分為上下,長邊部分為左右,在古代,石碑幾乎都是這種形狀。這種墓碑的好處是拜祭的時候可以很好地看清碑文上面的文字;并且古人講究高人一頭,墓碑如果高一些,身份地位也會比較高。傳統(tǒng)立碑仍然是許多人的選擇,也是人們?nèi)菀捉邮艿谋汀?br/>
石碑的大小形狀
立的石碑大小也是有講究的,過大過小都不宜,一般大小范圍是低不過腹,高不過頸,直觀并不是越大越高就越好的。墓碑形狀,一般來說是長方形的。但是現(xiàn)在也有追求美感,興起藝術(shù)墓碑的,造型多樣,不管用哪種碑形,不能太窄或是太寬,好是能夠配合墓地大小來定,要看上去很協(xié)調(diào)匹配,不能看上去很突兀。
墓碑墓群所選用的石材講究純度、耐久、防腐蝕防風(fēng)化無裂痕,在室外放置是否能風(fēng)吹日曬。花崗巖大理石,作為一種顆粒狀的天然石材,無疑滿足了以上各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