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cái)酂?,以獅吼威風(fēng)震懾魔怨。
晚期的文殊造像,明顯的傾向是程式化,這也是帕拉晚期造像的整體趨勢。此時的文殊造像多頭戴寶冠,發(fā)型和飾物與其他菩薩包括印度教造像的飾物趨同,早期常見的三髻垂發(fā)和具有特征的項(xiàng)飾出現(xiàn)頻率降低。在人物比例上,往往四肢比早期顯得修長,緊繃的肌肉呈現(xiàn)出一種緊張感和隱含的動感。由于個性化的飾物以及發(fā)式逐漸變得不明顯,文殊手中的持物成為識別其身份方式。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千眼千臂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菩薩。千手觀音也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圣”。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菩薩,是佛教六觀音。
千手觀音又稱千手千眼、千眼千臂等,是我國民間信仰的菩薩。
千手千眼觀音的造像有兩種,一種是真塑造1000只手,每個手掌心中一只眼,千手的排列猶如開屏似的排在觀音身后。另一種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兩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 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別執(zhí)各種法器。這張澳門印制的郵票就是后一種造像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