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銅制釋迦牟尼佛
尺寸 高33cm
北京華辰
釋迦螺發(fā)肉髻,面龐豐滿,雙目低垂。螺發(fā)顆顆凸起明顯。著袒右袈裟,僅袈裟一角披右肩頭,袈裟領(lǐng)部及下擺均陰刻卷草花紋樣,衣紋流暢生動。右手施觸地印,左手施禪定印,觸地印為釋迦成佛瞬間群魔侵擾,佛祖召喚地神,指尖觸地,地神涌出,見證佛陀大徹大悟,代表著佛的圓滿智慧,也是釋迦的辨識標志之一。全跏趺坐于蓮座上,蓮座上下沿均飾連珠紋,蓮瓣刻畫細膩,瓣尖雕飾卷云紋。此像造型簡潔,表現(xiàn)出西藏藝術(shù)的影響,同時細節(jié)表現(xiàn)豐富,但又不同于同時期宮廷造像的繁縟,為明代民間造像的典型代表。
未來市場展望
藏傳佛像仍具潛力:尤其是早期西藏、尼泊爾風格造像。
高古佛像性凸顯:北魏、唐代將更受追捧。
科學鑒定技術(shù)普及:科技手段將減少贗品流通,提升市場信心。
跨界收藏趨勢:佛像與當代藝術(shù)、設(shè)計結(jié)合,吸引年輕藏家。
收藏方向選擇
按年代:可專注某一時期,如“高古佛造像”(北魏至宋)或“明清宮廷造像”。
按流派:漢傳佛像、藏傳佛像、南傳佛教造像各有特色。
按材質(zhì):金銅、石雕、木雕、陶瓷等各具收藏價值。
收藏渠道
拍賣行:多,但價格較高。
古玩市場:需具備較強眼力,撿漏機會與風險并存。
寺廟與海外回流:部分老佛像來自寺廟舊藏或海外回流傳世品。
法律與道德考量
文物法規(guī):部分高古佛像屬于國家保護文物,禁止交易。
宗教尊重:收藏佛像應(yīng)持恭敬心,避免不當處置。
款識與銘文
宮廷款:如“永樂年施”“乾隆年制”等,需對比真品款識字體。
民間款:部分佛像底部或背部刻有供養(yǎng)人姓名或年代,需結(jié)合歷史考證。
常見造假手法
翻模復制:細節(jié)模糊,重量偏輕。
拼接做舊:用老部件拼湊新佛像。
化學做銹:銹色不自然,分布不均。
佛像拍賣市場概況
近年來,佛像拍賣市場持續(xù)升溫,尤其是明清時期的金銅佛像備受追捧。國際拍賣行如佳士得(Christie’s)、蘇富比(Sotheby’s)以及國內(nèi)的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均設(shè)有佛像專場拍賣,成交價屢創(chuàng)新高。
成交案例:
2015年,明永樂鎏金銅釋迦牟尼佛坐像以2.36億港元(約合3000萬美元)成交,創(chuàng)下中國佛像拍賣紀錄。
2021年,一尊14世紀西藏銅鎏金佛像以1.12億港元成交。
2023年,清乾隆御制銅鎏金佛像以8000萬人民幣落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