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麥之所以頂部不封口,是由于茶客所帶的小菜品種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蔥,有的是蘿卜青菜豆腐干……為區(qū)別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當一籠蒸好后,店小二便會把蒸籠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說:“各位茶客的小菜捎來了,勞駕自選?!边@時茶客各自點了自己的“薄餅包菜”邊吃邊飲。
燒麥又稱燒賣、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小吃。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
燒麥的制作離不開一張合格的燒麥皮。燒麥皮的制作講究的是筋道與柔軟并存,既要皮薄如紙,又要確保在蒸制過程中不易破裂。通常,我們會選擇的小麥面粉,加入適量的水和鹽,揉成光滑的面團。然后,將面團分割成小塊,用搟面杖搟成薄片,形成薄而不破的燒麥皮。
制作燒麥的過程同樣充滿了樂趣。將炒制好的餡料均勻地包入燒麥皮中,然后用手輕輕捏合,形成特的燒麥形狀。在蒸制時,要注意火候的掌握,以免燒麥過熟或不熟。蒸好的燒麥皮薄餡大,口感鮮美,讓人回味無窮。
燒麥是北京久負的小吃之一。它起源于包子,與包子的區(qū)別在于頂部不封口,做石榴狀。明代稱燒麥為紗帽,清代稱之為鬼蓬頭。清乾隆年間的竹枝詞有“燒麥餛飩列滿盤”的說法。
以前燒麥的餡因四季而有所不同:春以青韭為主,夏以羊肉西葫蘆為優(yōu),秋以蟹肉餡為應時,冬季以三鮮為當令。三鮮燒麥皮薄剔透,色澤光潔,入口香醇鮮美,深為人們喜愛。
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