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鑄造辨?zhèn)危荷讨軙r代青銅器的鑄造,采用的是陶范法。這種方法無論是鑄小件或大件銅器,都有良好的效果,對一些器形和雕鏤復雜的器物,可先分鑄,再合鑄。春秋戰(zhàn)國時,發(fā)明了失蠟鑄造法,使青銅器鑄造工藝上了一個臺階。后人作假青銅器,多不采用陶范法。不同的鑄造方法,有不同的特征,這是鑒定青銅器的主要依據(jù)。
什么是青銅器青銅器簡介
1、青銅器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制成的各種器具。青銅器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流行于新石器時代期至秦漢時代,以商風吹雨打器物為精美,早出現(xiàn)的是小型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
2、西周時期許多青銅器上的紋飾,在布局方法上還出現(xiàn)了幾種紋飾并存的局面,十分復雜,在手法上主要采用虛實、縱橫、疏密等排比方法,使圖案變化在豐富多彩,但是對稱性很強。另外西周時期紋飾有主次紋飾的應用,即在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一般都有幾種,但只有一種紋飾是主體,其特點很明顯,一般都占據(jù)著顯著的位置,且面積很大。
當青銅器整體變形時,可以根據(jù)變形的程度及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的工裝、夾具,采用支撐、頂壓、撬搬、扭等方法,進行校正。不管使用什么手法,都要看文物的應力變化及承受能力,一般根據(jù)經(jīng)驗及對文物性能的了解,量力較正。青銅文物大都是鑄造而成,經(jīng)歷長期腐蝕后,其延展性、彈性都有一定的降低。因此,對于變形嚴重的器物只能鋸解、組焊才能達到后整形的目的。
鏨花是一種用鋼鏨在銅板上雕刻花紋的技術(shù)。古代青銅器上多有紋飾,有的還有銘文,對于破殘青銅器的缺塊補配僅僅鑲上花面銅板還不理想,還應該雕刻出同原件風格統(tǒng)一的紋飾、銘文,這就要鏨花。鏨花工藝除了要掌握雕刻技術(shù)外,重要的是要熟悉和掌握古代各個不同時期銅器紋飾的風格,同時還會根據(jù)花紋的深淺、寬窄、變化形式,自己打制各種直刃、彎刃、鏟、溝、平、踩、挑、抹、眼等鋼鏨。兩只手,一把錘,加上幾根鋼鏨要刻出多種多樣的流暢的花紋,這是一門技術(shù)。
鏨花的過程是:先在素面銅板的補塊上,根據(jù)原來的紋樣將需要補雕的花紋延續(xù)描繪出來,然后用鏨花膠將要鏨花的補塊或成件在膠板_上粘結(jié)實;如果是瓶、壺等中空器物鏨花就可以在器內(nèi)灌滿膠。等膠冷卻變硬就可以用鏨子鏨刻紋飾了。紋飾雕刻后棱角、邊沿都較鋒利,磨光,后用磨炭蹭圓滑。完成后加熱,取出鏨花膠,一個青銅器的補塊就完成了。
焊接在傳統(tǒng)的技術(shù)中有兩類,一類是“銅焊”,一類是“錫焊”?!般~焊”比較牢固,古代有熟紅、黃、白銅等,鍛打制成的銅器銜接處都用銅焊,銅焊就是熔焊,需預先準備好銅焊料,焊接時需要以硼砂熔焊,技術(shù)上主要掌握火候。古青銅器都不采用這種工藝,一般用錫焊接,它能焊銅、鐵、金、銀,焊接溫度比較低,對原件的破損傷可以控制在小限度內(nèi)。所以,在對古代青銅器的修復技術(shù)中,包括補配、組焊,基本上是錫焊。錫焊技術(shù)主要是運用焊接工具焊燙、拉、掛,其技術(shù)都集中在烙鐵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