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時代仿制(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后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歷代官窯仿官窯瓷,還有的是歷代民窯仿官窯瓷等。此外,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都有仿制宋代的五大名窯及仿越窯、龍泉窯青瓷等,都存在辨真?zhèn)蔚膯栴}。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寫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慶、萬歷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樂官窯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后,仿古風(fēng)益甚,且種類豐富多彩,數(shù)量也達(dá)到歷史高水平。這類古代仿品,有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和制作技術(shù)水平很高,也有其較高的研究、收藏價值,因此對這類仿品瓷也要鑒別出其相應(yīng)年代,弄清是仿自哪個窯口、哪個年代及其與真品的區(qū)別。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號分期,但其中朝代較長的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離現(xiàn)代較近,各種傳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間還有大量仿制品,情況較為復(fù)雜,因此要力求做到鑒定準(zhǔn)確,盡量縮短時間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別把風(fēng)格和年代比較相近的時代劃分在一起,其中年號時間較長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處于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稱之。
明代大體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為明早期,又可分前后階段,前階段為永樂、洪熙、宣德,共33年;后階段為正統(tǒng)、景泰、天順,共29年,前后階段共62年。其中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未見署官窯年款,瓷器風(fēng)格亦有別于前后朝代,故又被稱空白期。第三期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后期已開啟晚明風(fēng)格。第四期為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歷、泰昌,共100年;第五期為明末,天啟、崇禎,共24年。清代也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清初,順治,18年。二期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為清中期,乾隆、嘉慶,共85年。四期為清晚期,道光、咸豐、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時期。第五期為清末,光緒、宣統(tǒng),共37年。
明代洪武和天啟、崇禎,清代順治和光緒、宣統(tǒng),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期,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征。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幾個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見到署干支年號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僅在位30天,均無標(biāo)準(zhǔn)器傳世,其瓷器面目不清。改朝換代對器物風(fēng)格的影響,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xí)慣和審美觀,以及新原料、新工藝、新產(chǎn)品、新科技的出現(xiàn)而變化的,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
以上所說,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fā)展概況、時代典型特征和器物總體風(fēng)格來劃分的。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前后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征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著后代的雛形,后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fēng),有的特征是共有的,很難截然劃分清楚。
還有不少國外窯口,如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國燒造的產(chǎn)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磁州窯、定窯、建窯、德化窯、同安窯等窯口影響,生產(chǎn)與之造型、釉色、裝飾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與中國瓷器風(fēng)格非常接近。這就要我們作出分析和判斷,先分出古瓷的產(chǎn)地是南方還是北方(南北方有燒木柴與燒煤炭之別),再定出分別屬于古今中外哪個窯口,好還要辨別出窯口類別,如是屬于龍窯、蛋形窯、窯還是饅頭窯,以及窯爐結(jié)構(gòu)和燒造原理,然后要弄清楚窯口起燒的具體年代、停燒或延續(xù)的時間,還有燒制瓷器的品種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藝技術(shù)手段等(如是覆燒、支燒還是墊燒、或是芒口、澀圈、滿釉還是半釉等)。
辨紋飾
紋飾風(fēng)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稍顯粗獷
宣德時期紋飾風(fēng)格題材大致與永樂時期相同。紋飾畫法一改永樂的纖細(xì)風(fēng)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紋飾的安排、布局、留白都非常注意,使畫面更加疏朗清新、端莊穩(wěn)重。宣德龍紋描繪在整個明代富有生氣,龍首威武昂揚,頭發(fā)長而向上飄起,龍身舒展修長,矯健勇猛,給人一種威懾感;青花器紋飾用軟筆勾勒,線條流暢,多用沒骨畫法,即不用勾線填色,一筆點畫而成。有些紋飾填色使用小筆填繪(不用大筆渲染),形成深淡的筆觸,不見整片一筆涂抹的畫法,另外宣德青花在裝飾上還與模印、刻劃等方法結(jié)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