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了錯誤時,父母應(yīng)該心平氣和地進行教育,告訴他錯在哪兒,以后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么辦,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進行簡單的斥責和打罵。體罰只會讓孩子口服心不服,頭腦里只留下痛苦的體驗,甚至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和恐懼感。應(yīng)該說,教育孩子可以批評,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因為批評一定要講究方法,這是一門藝術(shù),你用得好它比表揚的效果還有用。”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聽,就是因為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嘴,不是說多了就是說錯了,讓孩子感到厭煩,對抗、逆反隨之產(chǎn)生。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我們又會給予還擊,于是更加嘮叨,甚至指責孩子,由此便形成惡性循環(huán),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而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也會越來越困難。
培養(yǎng)孩子的立性,要培養(yǎng)孩子的立思考能力。沒有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談不上有立性,也談不上領(lǐng)導力的高低。美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提出:的學生并不在于一定要有的成績,而在于有的思維方式。不善于周密地思考問題的孩子,沒有資格去領(lǐng)導他人,終只會受他人的領(lǐng)導。如果孩子善于周密思考問題,則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