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復(fù)辟帝制,廢除共和政體,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廢除民國紀(jì)年,改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是年設(shè)計鑄造了袁世凱高纓像中華帝國洪憲紀(jì)元飛龍銀幣。該幣由意大利雕版師魯爾智·喬治雕模,天津造幣廠鑄造。銀幣的規(guī)格為庫平七錢二分,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奉天市面流通貨幣緊缺,奉天當(dāng)局將奉天造幣廠改名奉天銀元總局,開鑄銀、銅元。此際鑄造的銀元不再是元、角、 分,而是以庫平兩、錢、分、厘為紀(jì)重單位。該年特地鑄造了一枚“奉天一兩”樣幣,該幣正面上鐫“奉天省造”、中間鐫“光緒元寶”、左右鐫“癸卯”、下面鐫“庫平銀一兩”,正中為滿文。該幣反面內(nèi)圈鐫龍圖,外圈鐫英文。紀(jì)重36. 7克。
在古錢幣鑒定中,分辨銅銹、銅色的真假是相當(dāng)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斷定真?zhèn)?,而鑒定銹色方法簡便。
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征。鑒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征和個別特征,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征。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制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xì)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偽幣作偽之處。
前人鑒定錢幣主要使用
文、質(zhì)、聲、色、神、味
六字來分析,其中文是指錢幣文字及圖案氣息、風(fēng)格,質(zhì)是指錢幣形制、工藝、幣材成分,聲是指錢幣聲音,色是指錢幣銹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味是指錢幣的氣味。
文字及圖案氣息、風(fēng)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是否與時代特征相符合。從文字(圖案)風(fēng)格可以說是錢幣鑒定的一個難點,因為每個人的欣賞的觀點不同,對一枚有爭議錢幣可能得出結(jié)論相差甚遠(yuǎn),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達(dá)成共識,如先秦及戰(zhàn)國、秦時時代的鑄幣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沒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別也特別多,基本沒有相同的,文字雖然是匠人信手來,但毫無匠氣,舒展流暢,自然生動,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范制幣者,字體多雄渾有力,粗壯大氣。
漢時五銖版別繁雜,文字風(fēng)格各異,非方家不能分辨異,張某水平有限,不敢胡言。漢代出了一個制錢高手-----王莽,字體流暢瀟灑,布局勻稱得體,以六泉十布與世,別鑄有貨布、貨泉,字體做懸針篆,多制作精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因戰(zhàn)亂不斷,鑄幣相對較差,三國曹魏時的錢幣總體來說文字比較隨意流暢;孫吳的貨幣文字比較圓渾豪放;兩晉錢幣因鑄地的不同,出現(xiàn)不同文字風(fēng)格,豐貨、漢興蒼勁凝重,大夏真興豪放自然,開闔有度,涼造新泉疏密有度,自成風(fēng)格,南北朝有瀟灑飄逸的孝建四銖、永光,端莊凝重的五銖(陳)、太貨六銖等,這一時期多美泉,當(dāng)首推永通萬國,太貨六銖、五行大布、布泉、常平五銖、孝建、永光等爭奇斗艷,各具特色,美不盛收。
洪武通寶花錢和長命富貴花錢一組
運用錢幣文字(圖案)鑒定錢幣,不但要熟悉同一時期的文字風(fēng)格,好具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或書法的鑒賞能力及隔,這點對初學(xué)者可能要求有點高,不過大家放心,多看多想多揣摩,時間一長,自可成竹在胸。
注:下面有關(guān)運用銹色包漿鑒定錢幣的文章摘錄自鄭家相先生大作,目前,坊間許多錢幣中辨?zhèn)尾糠侄喑涏嵓蚁嘞壬?,張某也借來一用,因現(xiàn)在造偽方法也發(fā)生許多變化,有些方法已不太適用,張某斗膽,在中間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一年半載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的綠銹。浸過鹽酸過醋酸的偽錢,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也能發(fā)生綠銹。但這種綠銹都在浮面,不能入骨,較真錢的綠銹松脆,容易脫落,且不能發(fā)生硬綠,只能成為土化綠,所以硬綠銹是不能偽造的;(注:這種方法是目前市偽造生坑錢常用的方法,屬低檔偽品,稍加留心,就可分辨出。另外,現(xiàn)在硬綠銹也能造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