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jié)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xiàn)禮學思想。為適應統(tǒng)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tǒng)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jīng)久不衰的理論依據(jù),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明清時玉器制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家還常用玉石來制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zhì)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chǎn)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璋
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喪葬、發(fā)兵用以表示瑞信。形如圭之一半,上端是一道斜邊,下端平直。形制大小、厚薄、長短因所事不同而異。有大璋、中璋、邊璋、牙璋等區(qū)別。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紋。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紋。祭中山川用邊璋,施一半紋、發(fā)兵用牙璋,首似刀而無刃。商代有石璋出土,戰(zhàn)國時玉璋才盛行。